[已解决]
农村人口发展怎样
提问人:嘉欢  回答:11  浏览:2644  提问时间:2010/10/10 22:33:01  到期时间:2010/10/15 22:33:01  悬赏分:0+5+20
农村人口发展怎样
此问题的回答(11)
[√最佳答案]
黄有想
越来越少,大家都向城市出发了
回答者:黄有想  2010/10/10 23:11:43
马昌谱
据我所知,农村人口还在进一步增长,因为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地区处于贫困状态,重男轻女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家庭为了生一男孩,结果是生了几个女孩才有一男孩。
回答者:马昌谱  2010/10/11 11:09:46
范兴奎
农村人口总的要下降,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
回答者:范兴奎  2010/10/11 19:01:07
王一凡
大部分地方的农村人口应该是逐年减少的。但有些地区,确实存在要男孩的习俗,所以相对的女孩会多些。
回答者:王一凡  2010/10/13 9:02:53
chenhong
楼上的什么逻辑,我来自农村,我们村里现在十几岁的就没女孩,担心啊!
回答者:chenhong  2010/10/13 11:03:22
陈真
看人们观念怎样变化。
回答者:陈真  2010/10/14 16:44:05
jeap
人可能越来越多哦,孩子还要出生嘛
回答者:jeap  2010/10/14 18:29:20
余聪
很快的,超过10%0呢。农村嘛,观念还没改变,主要是社保不完善呢,没有儿子就要生呢
回答者:余聪  2010/10/14 21:20:45
金李
现在正在农转非,农村人口应该正在越来越少,再隔几年可能就没得了,但是我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
回答者:金李  2010/10/15 12:09:35
王者
农村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农村人口既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实践性科学发展观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村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初期的5.8降至目前的更替水平以下;广大农民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变;人口管理和服务网络日益健全;计划生育家庭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得到了改善;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出生性别比问题得到广发关注,等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时期农村人口的发展仍然存在种种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1.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一定时期内育龄妇女活产婴儿中男女性别的比率,一般以每100个活产女婴相对应的活产男婴人口数量来表示。103-107是公认的常态标准值。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失衡,具体表现在:

  (1)整体性失衡。自1986年以来,我国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逐年攀升,1986年为107.8(略超警戒线),1999年为125.49(严重超出高危线),2000年相较1999年虽略有回落,但仍接近120,达119.30,2005年据国家统计局1%抽样调查显示,当年农村出生性别比为122.85,远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

  (2)结构性失衡。就年龄构成而言,年龄组越小,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如0-4岁组与5-9岁组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为112.31、108.38,90年代中为116.30、110.38,2000年“五普”显示:0-4岁为119.54.就地区分布而言,东南沿海农村婴儿出生性别比普遍比西北、东北省份的农村地区高。如2000年新疆和贵州分别为106.65和104.14,属于正常水平而广东省的农村地区高达142.70,持续时间之长,失衡比例之高,令人震惊。

  2.低生育率面临着反弹趋势

  低生育率是指低于一定“阈值”的生育水平。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一般公认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水平为低生育水平。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1时就达到更替水平,低于2.1即为低生育率。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1971年为5.44,1980年为2.24,20世纪90年代初为2.0左右,本世纪初为1.8左右,但是,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生男意愿仍然比较强烈,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低生育率面临着巨大的反弹压力。

  3.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它包含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因素。从身体素质来看,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从1996年的万分之101.74上升到2006年的万分之140.85,这意味着,农村每年新增缺陷婴儿近百万人,不仅会极大的增加婴儿所在家庭的负担,而且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文化素质来看,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底。目前文盲、半文盲占农民总人口的9.5%,小学文化程度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为7.4年,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农民受教育少、素质低,已成为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和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

  4.人口大量外流,留守人口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农村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虽然有流入,也有流出,但流出人口的数量远大于流入人口的数量。由于人口流动的推力与拉力的交互影响,农村人口流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上位流动”,亦即农村人口流动的主体主要以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或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在年龄、知识、才能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是农村中的精英。这种农村精英的外流,其结果是农村最需要的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大量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集中,以至造成农村发展的“空心化”与“两极化”。剩下的留守主体,主要是“386199部队”,老人和妇女成为了生产与生活的主体,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老年照顾、儿童教育、生产困难等社会问题。

  5.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截至今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并且还在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据2007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可知,我国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3.7%。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2亿。显见,我国农村不仅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且老龄化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

  二、制约农村人口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落后的生产方式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的、相对落后生产方式为主,人工劳作依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多数家庭仍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基本生活环境,由于农业生产需要比较强壮的劳动力,因此,部分农民的偏男生育意愿仍然十分强烈。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农业收益的低效率性以及人口流动的低成本性,广大农村的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结果导致农村留守人口日益增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关键原因:传统的文化习俗

  传统的文化习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凝炼,而且是民族文明的凝聚。无疑,好的文化习俗可以极大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在新形势下,有些文化习俗却成为了制约农村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受几千年“传宗接代”思想观念和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农村地区仍有部分群众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生育男孩才能光宗耀祖,继承香火,没有男孩的家庭便是“断子绝孙”,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产物。

  其次,由于传统的、不科学的生育文化的影响,导致许多农村居民从语言和行为上对那些因为履行了社会偏男生育文化的家庭和育龄妇女给以各种形式的褒奖和赞许,而对于那些没有生育儿子的家庭和育龄妇女,则会对其进行言语的贬斥和舆论的否定。

  再次,由于中华文化传统强调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里只依靠或依赖),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以家庭养老和儿子养老为主。但是,这种养老过于强调家庭和儿子的责任,而现实社会是大量的农村强壮年外出打工,因而导致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无人赡养,代际关系紧张。

  3.基本原因:社会保障的缺失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政府理应提供给公民的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所有的公民均应享受社会保障,农民亦不例外。然而,由于建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还很不健全,在一些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任何保障,传统的家庭儿子养老模式仍是目前农村广大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养儿防老仍是广大农民的现实选择。这至少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广大农民生男意愿十分强烈并采取现实的偏男生育行为;二是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尤其是留守老人,问题更加严重。

  4.主要原因:公共管理的缺位

  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服务不仅数量、质量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及农民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的发展。

  一则,农村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力度不够,管理不科学。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严重忽视了对出生人口质量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注。在政策制定、管理评估和科学服务等方面均没有重视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平衡,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我国的广大农村,计划生育管理的方法、层次不够,给少数人制造了可乘之机,导致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

  二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事实证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严重的地区,绝大部分是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如河南、安徽等省的农村地区,每年都有上千万人口流向以广东为代表的其他省市;相对应的是,广东等省,每年则有上千万人口流进,由于人口流动频繁,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对很难真正管理到位。

  三则,农村公益性的公共管理服务匮乏。与城市居民可以借重大量公益性服务机构、使用大量服务设施相比,农村居民更多依赖自我支持与邻里互助。农村社区不可能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外流;村民组织无力给老人提供养老保障,于是,他们困苦。

  三、促进农村人口发展的对策

  1.加快经济发展,坚持利益导向

  制约农村人口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改革、改进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有条件,有基础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解除群众没有生育男性婴儿的后顾之忧,逐步淡化偏男生育意愿。但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生育家庭奖励”和“少生快富”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要扩大政策的覆盖面,提高政策的奖励、扶持水平,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常抓不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农村人口科学发展的目的。

  2.构建先进文化,倡导乡风文明

  先进文化是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文化,是以法治、规则为基础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毫无疑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现代科技、文化、观念的传播,各种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正在取代以传统的道德、习俗、文化为基础的农村文化价值体系。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德习俗的制约,当前农村的文化、习俗仍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念,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加强科技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构建科学的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倡导乡风文明,把科学的人口文化与生育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

  3.加强管理服务,引导婚育行为

  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是维护农村稳定,保障农村人口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人口管理。首先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责任,强化道德教育,尽快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化要求纳入整个的(下转第83页)(上接第76页)人口发展规范之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其次要及时掌握育龄妇女的流动状况,做到及时登记、跟踪管理、上门服务。同时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协调与协作,以社区为依托,加强管理,避免“真空”。最后,要加强对农村留守的“613899”部队的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工作,从而促进农村人口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回答者:王者  2010/10/15 14:35:22
刘飞翔
肯定是还在增加,不过增加的速率不增加了
回答者:刘飞翔  2010/10/15 22:02:17
同类快到期问题